知了吃多了有副作用吗?
在北方,能吃到“知了”这种东西的人并不多。小时候看中央台的天气预报,听到预报员报到南方某省时,说他们那里已经进入“吃知了”的季节时,心里总是不由得犯恶心。在我们这里是很难见到有谁吃这东西的。偶尔在市场上能看有商贩在卖一种叫做“豆虫”或“豆娘子”的东西,也是从南方进回来的,那和知了应该是一个属类。记得有一次有个朋友带回了二斤晒干了的知了,在家里给大家做了一顿晚餐。其实烤熟了的知了并不难吃,有些淡淡的果香,也没有象想像中的那样难闻。只不过心里总有些别扭,所以也只尝了那么一次。
如今来到昆明已有些年头了,对这里的吃食也已差不多习惯了,以前的那些“怪食”也都能入口了,不过对这知了还是有些接受不了。在昆明的菜市场里,经常能够见到有人在卖“知了”(在这里,他们把长翅膀的叫做“知了”,而像金龟子那样的无翅膀的则叫做“豆娘子”)。昆明的“知了”个头要比我们北方的大的多,据说这是由于这里的气温和土地肥沃的缘故。在卖“知了”的小摊子旁边,总能看到有几对男女在围着烤着吃。这东西的吃法很简单,放在火炭上烤一下,用竹签一挑,等到烤熟了就直接拿起来吃了。
有一次听一个昆明的朋友说,这“知了”是属于一种“发物”,不能多吃,所以我一直都也没有尝试过。所谓的“发物”是中医上的说法,一些药性和作用较强的动物和植物在中医上是被归于“发物”类的,在使用时多有禁忌。
有一次和老婆到大观河附近游玩,那里有很多家做烧烤的,我们找了一个小饭馆准备吃点东西。这里和“老昆明”吃食的风格有所不同,受川菜的影响是很深的。菜馆里摆的菜品也是以辣为主。菜馆门前有一个露天烧烤的场地,地上有一个火盆,上面摆放着很多“烤肉”,我们找了一个座位坐下了。老婆指着旁边的火盆对我说:“看,这里也有卖‘知了’的!”确实,和其它地方一样,在这个火盆里也见到了“知了”。
其实,也早有心要尝一尝这东西的,只不过顾虑多一些。如今,在这种不是以食用“知了”为主的菜馆里见到这东西,顾虑也少了许多。因为在这里“知了”的用量应该是很少的。又听有当地人讲,昆明人吃的“知了”是用清水泡养了数日才上市的,也去除了它本身带有的异味。于是点了二两“烤知了”。不一会,一个黑黑的方盘被服务员端过来了,上面还有两小碟调味汁。
我先给老婆夹了一个,然后也给自己夹一个。这是在昆明第二次见到“知了”,如今终于轮到自己亲自品尝了。夹起“知了”,蘸上香油和辣椒汁,一口咬下去,“咔嚓”、“哇。。。”老婆差点喊出了声来,一拍脑袋,捂着腮帮子,一边冲我挤着眼,一边对服务员急切的喊:“来根冰棍!”我也是急忙的把“知了”吐在了盘子里,用手不停的拍打着腮帮子,还好,没有老婆反应那么强烈。
这就是“知了”所特有的“副作用”:牙龈过敏(中医里应该也是把“知了”属与此类“发症”吧),这种感觉比吃了麻辣火锅以后还难受。虽然有些狼狈,可心里还是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。后来,我们又加了二两,不过这次就长了心眼,先不放辣椒和香油,先沾沾酱油,吃习惯了,再慢慢的加放调味汁。越吃味道越香,感觉越来越好了。只是吃完后,牙龈又肿痛了好几天,老婆到现在也没有敢再吃。